汽车爆胎后如何保养,汽车爆胎后如何保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爆胎后如何保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汽车爆胎后如何保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速爆胎等于丧命,如何正确保养轮胎?
汽车轮胎无需刻意保养,定期检查胎压、观察轮胎老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高速爆胎的概率会降到非常低。
轮胎本是橡胶制品没有什么可以保养的方式,充其量是延长轮胎老化的速度;造成轮胎老化的因素有日晒高温、高低温差、酸碱腐蚀等,避免这些因素只有将车辆停放在室内停车场,夏天不晒、冬天不冻、常年见不到酸性的雨水是唯一的方式,只是大部分车辆并没有室内停车的条件。
以上是环境因素对轮胎的影响,下面是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合理调整轮胎胎压,胎压建议值在驾驶座或副驾驶B柱下方的位置会有标注,有些车会在油箱盖内侧标注;合理的胎压应参考建议值适量调整,夏季高温保持建议值不变、冬季低温适当提升0.2bar左右;空气也会热胀冷缩,不过胎压余量比建议值高不少所以不用担心胀,但冬季低温时胎压降低会导致油耗的升高和磨损的加剧。
2、轮胎损伤程度要特别留意,在胎冠或胎肩位置有细小的磕碰不会明显影响安全,但损伤过大会导致轮胎动态失衡造成方向抖动或行驶不稳定,这种情况有必要更换或做动平衡补偿;如胎冠或胎侧位置因碰撞鼓出一块,这种轮胎一定要及时更换。轮胎鼓包的区域帘线层和带束层已经失去稳固的作用,支撑结构稳定的只是橡胶层,而行驶中胎压会升高且起起伏伏等于在不停的吹气球,鼓包区域总会被吹破。
3、轮胎老化程度也要定期检查,检查区域包括胎冠的沟槽以及轮胎内外侧壁,如果这两个区域只是浅浅的裂纹还能勉强使用,如能看到比较深的裂缝则说明应该更换了。胎冠位置开裂在非铺装路面有可能被撕裂,胎侧开裂在高速行驶中因浪涌现象会加速橡胶层的撕裂,车速越高越危险,爆胎的概率会很高。
轮胎的正常检查可以从这三点着手,有胎压监测系统的话可以随时判断是否需要补充胎压,没有这项配置在上高速前尽量检查胎压是否正常。
频繁跑高速的话如有修补过的轮胎建议放在前轮使用,因高速爆胎后轮更危险。
低速前轮爆胎更危险
高速后轮爆胎更危险
网上有一个传言,在高速上爆胎死亡率100%,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高速爆胎虽然危险,但是死亡率没有怎么高,有数据统计,高速爆胎的死亡率大约在22%左右,但是如果时速达到了160,爆胎的死亡率确实会接近100%。
对于高速爆胎死亡率100%的传言,实际上没有科学根据,不过是民间的以讹传讹而已,在《爆胎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相关性分析》这一论文上,交管部门曾经做过数据统计,在统计了广深高速1998年-2000年3年内的事故,其中爆胎导致的交通事故占到了34.14%,人员死亡率大约是22.55%,可以看出,爆胎的死亡率的确比其他原因的交通事故高得多,但是也没有到100%的死亡率。
爆胎为什么这么危险?因为高速行驶的时候本身速度就很快,一点点方向的偏转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而爆胎的时候,方向盘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拉向爆胎方向,如果驾驶员急打方向去救车,反而会导致车辆失控,因此爆胎的危险性很大。
对于爆胎这件事,紧急处理的能力再强,也不如做好爆胎的预防,不发生爆胎是最好的,如果一旦发生爆胎,如何紧急处理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问题,作为驾驶者,我们应该做到心里有数,万一真的遇到爆胎,也能最大概率降低风险。
1、前后轮爆胎的危险性不一样
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前轮还是后轮爆胎的危险性不一样,对于大多数的前驱家用车来说,前轮爆胎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因为前轮即是驱动轮,也要负责转向的功能。前轮一旦发生爆胎,车身方向偏转的幅度更大,车辆失控的概率更大,而后轮爆胎,一般是速度骤降,但是对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影响更小。在爆胎的时候,第一时间判断是前轮爆胎还是后轮爆胎,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接下来的处理方法。
2、确定是***爆胎还是右轮爆胎
一般来说,哪边的前轮爆胎,车辆会向哪个方向失控,比如说前***爆胎,车辆会偏向左方,前右轮爆胎,车辆会偏向右方,但是很多驾驶者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在救方向的时候,打方向盘的幅度过大,反而会导致车辆撞向另一边的护栏和方向,这样做无异于***。在爆胎的第一时间,打开双闪,把稳方向,不要急打方向非常关键。
3、缓慢停下车辆
在把稳方向之后,我们慢慢减速,切记不能急踩刹车,不仅容易导致后方的车辆追尾,还有可能让车辆失控,产生侧翻,再慢慢向右边的紧急车道并道,注意后方来车,在车辆速度较慢的时候,停稳车辆并拉上手刹,在车后150米放置危险警示牌,人撤离到安全区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爆胎后如何保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爆胎后如何保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ocusedhomeinspection.com/post/7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