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年内发动机故障,汽车三年内发动机故障灯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三年内发动机故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汽车三年内发动机故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汽车启动后,仪表盘上的发动机故障灯要隔两三秒才熄灭,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可能是发动机在启动后汽车控制系统会自动检查是否有故障 线路故障无非是断路或短路 但发动机故障比较多所以检查时间会延迟一点 这些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一直亮着那就有问题了
车子过了保修期公里数没到发动机出了问题怎么解决?
车子过了保修期,公里数没到,发动机毁掉了,个人认为自己维修了,因为新车都有出厂实验,一般有故障就会出厂的,再加上就算出厂有问题自己也会知道的,不会等到过了保修期在维修的。一般都是个人驾驶习惯及技术,才会出现过了保修期不到公里数坏掉的汽车。我读书少看车多,说话直来直去,希望大家不要生气。
楼上网友回复的都比较专业,也是比较准确的。
比如你的爱车质保期是3年或10万公里质保,哪个先到以哪个为准。
这是从法理上面来看。你的车出保了,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配件。都需要自费。
4S店这样操作,合情合理。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从情理方面来看,仅供参考。如果你的车才开8000或者1万公里,就是公里数比较少,而平时保养都在4S店,你的车刚出保1个月内,现在出现的问题属于质量问题。同时满足以上4点,可以从情理上跟4S店协商。为什么呢?
1、你的车公里数少,说明开得少。
2、你每次保养都去4S店保养,说明信任4S店,也算是4S店忠实车主。
3、你的车刚出保不到1个月就出问题了,而且这个问题属于产品质量问题。
这对于你这个忠实车主来说有影响的。
如果以上3点有一点没达到,那车主也认了,自费就自费,没什么好商榷的。
过了保修期发动机出现问题,这种情况理论上要自费维修了,因为保修期已过,和公里数就没有多大关系了,就如同新车首保,规定是公里数和时间哪个先到,就该去做首保,如果错过了规定的首保政策,有些4S店就会收费做保养,您这种情况,4S也不会再提供质保了!
当然,和您买车时的保修政策有很大关系,买车时根据协议,厂商会提供各种质保标准,一般是时间和公里数两个标准,就像上面说的,以先到的为准,比如您的车3年10万公里内为保修期,那到过了3年或者超过10万公里,就已经出保修期了。
而有的厂商保修政策,可分为整车质保和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的质保,甚至有的品牌发动机终生享受质保,有的变速箱享受16万公里的质保,这种情况和年限就没有关系了,也有的可单独够买发动机、变速箱的延保服务,这些都是不受保修期限制的!
所以,如何解决还是看买车当时签定的保修协议,如果您是第一种,整车质保时间或公里数,哪个先到为标准的话,那么就要自费维修了,如果发动机单独质保,出了保修期公里数不到也无所谓,那么作为一台车龄较少的车,出了保修期发动机出故障,尽量还是选择在4S做,毕竟他们更专业一些,如果故障不是很严重,也明确故障原因的话,出去在汽修厂做也可以!
汽车仪表盘的机油灯,电瓶灯,发动机故障灯都亮连打几次都打不着火是什么原因?
建议检查下是不是汽车的电瓶亏电了,冬天气温低,汽车的电瓶容易因为电压低造成汽车无法启动的。
电瓶灯亮表明亏电,机油灯亮提示车子机油低于下刻度线,应该补充点机油。
熄火的情况下机油灯会亮,电瓶可能亏电了,如果打着火两个灯还亮的话看看机油多不多,适当的给电瓶充电。
打开钥匙后,蓄电池灯和机油灯亮,是正常的。 蓄电池灯亮,表示“现在没有给蓄电池充电”。 机油灯亮,表示“机油压力低或机油没有压力” 汽车不能启动。
排除人为操作不当的原因以外,还有可能是马达故障,或油泵供油、喷油嘴问题,传感器故障等,遇到这些比较复杂的情况,需专业人士处理。但平时用车多注意以下几项,可避免这些复杂状况的出现。
第一,油品问题。
我们曾经修车时,拆开后发现油箱里有水和泥,用这样的油,车不坏都不可能。所以提醒车主一定要到正规加油站加油,外出可带个纱布包在加油枪口,过滤杂质。
第二,未加[_a***_]。
有些车主给车加水或劣质防冻液,结果导致冬天特别冷的情况下,造成整个水路被冻住,发动机被冻裂,导致汽车水泵无法运作,打不着火,并且伤及发动机其他部件。
车辆积炭过多也会导致车辆打不着火,解决方法是经常跑跑高速就能减少积炭。另外,打不着火也有个小技巧,开车点火以前,先把钥匙拧到ON开关,然后回一下,再开到STRAT开关点火,让电脑运转计算一下水温以及适合的进气量,打火就会比较顺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三年内发动机故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三年内发动机故障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ocusedhomeinspection.com/post/6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