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汽车品牌使用发动机技术,各汽车品牌使用发动机技术对比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汽车品牌使用发动机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各汽车品牌使用发动机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单论发动机技术,本田是世界第一吗?
老十三说车,为您解答
单论发动机技术,本田是世界第一吗?这种东西没法说,各家都有各家的看家本领。
丰田汽车的精髓就是输出平顺,节油省心。一套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加6at的变速箱。玩了几十年。质量稳定可靠。发动机的燃油热效率达到了41%。
本田的i-VTEC技术。地球梦的发动机动力强,故障率低,节油。
本田的发动机是世界上公认的好用,以本田飞度1.5升的排气量的自然吸气地球梦发动机。能够达到惊人的131匹马力。而且油耗也都才6个多一点。
另外本田的2.0t的红头机。拥有265匹马力,扭矩为380牛米。堪称是业内一绝。
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转子之魂
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可以将发动机的压缩比控制在14:1,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效率。一手自然吸气,玩儿的如火纯青。4-2-1的排气系统解决了高压缩比引起的爆震现象。
说马自达,不得不提那款1.3升的转子发动机,装配在经典车型RX8上。你能够想象吗?一款1.3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马力能够达到231,扭矩能够达到211牛米。8000转才是他的最佳转速。
本田发动机的技术的确在全球发动机领域方面,做得还是比较领先的。自从1948年本田诞生,对发动机研究领域做的一直都是处于全球领先。就像我们熟知地球梦技术,最经典就是1.5排量的发动机居然可以达到131马力。
而搭载飞度上面的这款发动机综合油耗才6个油,不管是动力还是油耗方面,在众多1.5排量发动机来说技术上基本上属于世界前三。这地球梦动机对动力方面做的的确是淋淋尽致。直到后来1.5t的发动机,虽然出现了机油增多的现象,也是因为太刻意追求发动机的动力而造成的后果。
经过厂家的***以后,基本上没有这种机油增多的隐患,但是动力也随之下降不少,总体来说在技术上还是处于领先水平。不是流行这么一句话嘛,本田的发动机,丰田的变速箱。
其实在本田系列当中还有好多型号的发动机,比如说1.5排量的,1.8排量的,1.0t的,1.5t的,2.0排量的。这些发动机来说成熟度以及动力表现在同价位同排量的众多发动机动力表现和耐用程度都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得益于良好的发动机技术,本田的销量在我国一直是高居不下,特别是机油增多的现象出现以后,居然还是名列前茅。这说明本田发动机的质量和信誉以及在我们国家的口碑,还是有根深蒂固的一面。
当然了,在我个人看来目前来说要考虑本田车型的话,尽量避免这个1.5t的发动机,毕竟这个直喷发动机有机油增多的隐患,在特别寒冷的地区时有发生,还是谨慎考虑。其他车型1.8排量2.0排量,以及混动车型2.0t的发动机依然没有任何的问题。可以尽量避免选择1.5t的而选择其他排量的发动机就可以了,总体来说本田发动机机的技术成熟,本田的造车造诣也是全球领先。
CMC车友会,悦之心、悦之行,交友、自驾、摄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国汽车俱乐部旗下组织!欢迎加入CMC车友会大家庭!
如果单说发动机,那本田连前10名都进不了,为什么这么说,本田汽车都是小排量最多,什么8缸,12缸,这些大功率发动机,舒适型比较好高端发动机,本田是缺席的,还是德系,美系天下,在来看看本田最近地球梦发动机,被无限放大,实际就是本田把以前多点电喷改缸内直喷技术,取个好听名字,地球梦,马自达创驰蓝天也是同样道理,丰田热效率也是一样,都是广告词。本田地球梦被广大车友戏称,积碳梦,就是因为本田发动机第一次使用缸内直喷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导致大面积积碳严重,更可怕的事,在积碳没有解决问题上,强行增加涡轮增压,最终导致机油增加,机油乳化现象,这些都能说明一个问题,不管你是谁,只要你使用新技术,多少都会出问题,就连开不坏丰田,在使用缸内直喷技术上,同样出现机油增加,马自达创驰蓝天同样没有逃过积碳严重问题,,在看看发动机数据,大众2.0T,只有220马力,但是100公里加速可以秒杀,272马力本田地球梦发动机,这是实实在在打脸。去年7款中级SVU大比拼,100公里加速,途观L第一,本田冠道到数第二,连福特锐界都比冠道加速快,福特锐界比冠道重,发动机参数比冠道小,冠道是9AT变速箱,而福特锐界是6AT变速箱,几大数据都占优势的本田,还是输了,只能证明,本田地球梦发动机连福特都不如,你们说说,本田这点技术,能排第一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汽车品牌使用发动机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汽车品牌使用发动机技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ocusedhomeinspection.com/post/4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