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学教你汽车保养,保养车教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何同学教你汽车保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何同学教你汽车保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汽车冬季保养#冬季下雪天开车需要注意什么?
二、速度要慢,四驱的要挂入4H。不论你是什么要的四驱,安全驾驶是首要,否则照样出事。三、SUV两驱(后轮驱动的车)的最好不要空驶,如果空驶,必须谨慎驾驶,在冰雪路面驾驶相当危险,安全性能还不如一台前驱的夏利车。1、如果在冰雪路上,上坡时候,进入抵挡,中途不要换挡,油门不要互大互小;更不能停车,只要停车,就无法在起步了。如果在上坡时候,动力明显减弱,千万不要减档,稳住油门,双手左右小范围打方向,争取爬上来。2、转弯务必要慢,千万不要急转弯。3、不要空挡行驶,不要急踩刹车(EBD、ABS)除外。用加减档来控制车距。4、和前车务必要保持好一定距离,这个距离是最好的保险。5、如果是空车,侧滑严重,可以在后箱,两个轮胎处,装些大米等粮食,配重(越沉越好)。6、注意轮胎气压,不要过高。7、换挡时,离合器不要松开过快或者忽然抬离合器。8、如果路上有雪,选择在雪路上走。9、大雪天等,务必要保持油箱是满的。 答案补充 因为下雪天,雪落在马路上,汽车一压就冻了一层冰,非常滑。汽车开快了,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后,整个车身由于惯性作用,还会在路上向前滑,就容易撞到前面的车或人。因此,司机在下雪天开车都格外小心。
回答:
面对寒冬既将到来,各种车俩与各类路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就需要广大司机朋友们要随之调好心态,为了你的家人幸福及自身安全,保养好你的车辆,提高你的驾技。
首先到正规的4S车店进行全盘检查,适合冬季行驶的配置,不能吝啬该换得换、该添得添,特别是防冻与防滑这两大项要注意、不能有半点马虎。当然了在行驶这方面冬季是其它季节、应该提高注意力的几倍,驾技更是如此,尤其是新手更要熟练,多向老司机询问学习。在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还不如新手呢,因为是门外汉😊这下有读者肯定会骂我的、耽误了时间。那没办法、一是难且大圣邀请回答,二是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尤其是全家老少期盼你、平安到家的那种渴望眼神,我多唠两句挨骂也值了。最后祝大家平安幸福的过好人生每一天!
冬季,气温低,路面滑,个别地方能见度差,特别是玻璃上霜阻碍视线,因此对于汽车保养方面要提前做好!
1、防冻液(冷却液):现在的汽车冷却液都是长效,主要有两个指标:冰点和沸点,在北方冬天,防冻液的冰点要格外留心,一般车型的防冻液2年或4w公里更换一次,而有些车型10几万-20几万更换一次,绝不可以用酒精、纯净水、自来水掺入,否则冬季低温结冰会冻裂汽缸管路!这是严重的损坏!
2、玻璃水:一般在冬季结冰以前,要喷出残留的不防冻的普通玻璃水,加入防冻的低温玻璃水,一定不能用纯净水、自来水替代,同样的,玻璃水结冰以后,强行喷出会导水泵损坏。
3、电瓶:北方冬季,电瓶十分重要,由于低温环境下,铅酸电池的充电系数下降,因此,长期短途行驶根本就不可能回充点进入电瓶,充进去的基本上是浮电,因此冬季带来以前,要提前检查电瓶的内阻是否增大,内阻增大电压即使达标也不能继续使用,3年内的电瓶可以用专业电瓶充电器重新充电,3年以后的电瓶,建议直接更换!
4、机油:北方冬季气温低,要防止汽车冷启动低温磨损,必须选用低温流动性好的汽车可以允许使用的低粘度机油!建议使用0w系列,由于汽车熄火后,机油会回流到油底壳 冷启动各个润滑面瞬间属于干磨,机油低温流动性越高,低温启动性能越好,越会被更快泵入润滑部位 降低干磨时间,进而减轻低温磨损!冬季尤其不可以用高粘度机油!
5、雪地胎:无论前驱、后驱、四驱,没有良好的抓地力,打滑就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普通轮胎当温度低于零下7摄氏度,由于橡胶变硬,基本上不可能提供良好的抓地力,因此,换冬季胎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6、热车;冬季是有必要热车的,由于气温实在很低,一般的汽车启动以后低速行驶的热车方式以及长时间原地热车的方式都不建议,正确的做法:汽车启动后,原地怠速1分钟,使发动机温度稍微提升、机油达到基本润滑部位以后再低速行驶。
7、备品:北方冬季汽车内要常备冰雪铲和防冻玻璃水,当室外冰雪大时,挡风玻璃需要清理冰雪,会排上用场,倒一些玻璃水,等一小会,用冰雪铲轻轻就可以铲下。
驾驶技巧:
1、慢,冰雪路路滑,无论两驱、前驱、后驱?四驱,轮胎抓地力是一样的,刹车距离是一样的,当然,后驱相对更危险一些,容易导致甩尾侧滑。因此,特别是冰雪路,一定要慢。转弯慢、行驶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何同学教你汽车保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何同学教你汽车保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ocusedhomeinspection.com/post/3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