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故障后怎么保修,汽车故障后怎么保修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故障后怎么保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汽车故障后怎么保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车辆保修期一般是多长时间,过了保修期要怎么办呢?
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
在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内,家用汽车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发动机、变速器的主要零件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发动机、变速器的主要零件的种类范围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其种类范围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定,具体要求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规定。
家用汽车产品的易损耗零部件在其质量保证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易损耗零部件。易损耗零部件的种类范围及其质量保证期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生产者明示的易损耗零部件的种类范围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定,具体要求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规定。
扩展资料
汽车三包政策三包是零售商业企业对所售商品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简称。指商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卖方对买方所购物品负责而***取的在一定限期内的一种信用保证办法。对不是因用户使用、保管不当,而属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故障提供该项服务:
1、换车:同一故障修理超过5次可换车。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自销售者开具购车***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
2、退车:发动机换两回仍不正常可退车。在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或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选择退货时,销售者应当负责退货;
3、修车超5天车主有权开备用车:在包修期内,家用汽车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其中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说汽车质保2年的都不对,因为根据最新国家标准,汽车质保至少三年或6万公里。只要这两个条件任意达到一个,就表明车辆的保修期已过,车辆再出现的正常维修保养都不在免费之列。
质保也不是一定就能享受到:比如未按规定进行保养。私自改装。使用不当造成损坏。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质保针对汽车的核心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底盘等
那么,如果质保期到了怎么办呢?
第一、您可以在购车时,同时购买质保期延长。
第二、方便的话,在质保期到达前,对车辆进行检修,发现问题及时让4S给你免费维修;
第三、质保期过了,只能自己出钱维修了。但不一定去4S店维修,可以到一些比较可靠的维修店维修,价格要实惠一些。当然,重要的设备坏了,最好还是到4S店。如果能证明车子是在质保期前就坏了,你也去了4S店,但是他们没有给你坏,也可以找4S店。
最后,有些车主会***购骗保的方式,来达到维修的目的,就是故意把车子撞坏,然后报保险,不建议***用这种方式,被抓到就完蛋了!
国家规定的三保期是2年或者6万公里,先到者为准的,整车质保(不包含易损件)。有很多品牌自己规定的3年或者10万公里,都是先到者为准,还有一些规定8年16万,或者终生质保。其实8年16万也好,终生质保也好,都是质保的动力总成,包含发动机或者变速箱。如果是新能源,就是质保动力总成电机和变速箱,电控系统,提供能量电池组。其它的配件包含底盘,车身等部件,都是质保2年6万或者3年10万,不同品牌,不同的政策规定。还有就是车上的易损件质保期限,包含蓄电池,大多数车只是质保1年或者2万公里,先到者为准。刹车片、橡胶件([_a***_]、雨刮片,其他装饰件)有些品牌是质保1年或者2万公里先到者为准。或者质保6个月1万公里的。有些车上电子产品,电器产品,比如说导航中控屏,灯泡(有些车型定义为易损件),一般都质保1年或者2年这些都是和国家三保政策有关。
出了质保怎么办一种情况是花钱自己修,一种是购买延保服务,继续延保,很多4S是提供这种延保服务的,具体详询当地4S。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故障后怎么保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故障后怎么保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ocusedhomeinspection.com/post/1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