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养灯提示,汽车保养灯提示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保养灯提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汽车保养灯提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保养公里数到了 故障灯会提醒吗?
会。汽车保养公里数到达后,显示屏会提示更换机油或保养,大部分车的机油是5000km更换一次,如果使用的是较高品质的机油,可以1万km更换一次,及时的更换机油可以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汽油是汽车行进过程中的润滑剂,需要按照规定及时更换。
会提醒。当汽车的仪表盘出现扳手标志时,表示汽车需要保养了,并不是出现故障。汽车保养灯的初衷是提醒车主要尽快去做保养,那么车主就应该尽快去4s店做保养,保养结束后4s店会通过故障诊断仪来为车辆进行保养灯归零。
现在很多车都带有保养提醒警示灯,忘记上次何时保养的了,那么到了该保养的里程后,在仪表上会有一个灯亮起,提示驾驶员去保养车,一般十几万的车有很多都是带有这个功能的。这个灯的样子每种车各不相同,常见的是三种:一个黄颜色的机油壶标志、一个黄色的小扳手标志、直接用汉字写明,请速更换机油。
那为什么这个保养提醒灯有的车会准时亮起,有的车几乎就没有亮过呢?因为该灯的设定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设定公里数,比如我想让它5000公里亮起,那么本次保养完之后,进行保养复位的时候直接设定5000公里,那么当再次行驶到5000公里时,灯就会亮起,这种设定方式车主基本上每次都能看到,每次都会亮。
另一种情况是,不能设定公里数,只能进行保养复位,但是多少公里该灯亮起,还不一定。行车电脑根据行驶的公里数、时间、行驶路况、平时负荷大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来判断机油寿命还有多少,当低于某个设定值时,才会亮起保养提醒灯。一般不怎么亮起的就是这种。
如果平时开车行驶路况很好,经常跑高速,不堵车,负荷也不大,那么机油寿命衰减的会很慢,该灯亮起的公里数会很长。如果4S店要求5000公里保养,在这种路况下行驶,至少要1万公里,保养灯才会亮起。如果还是按照5000公里去保养,那么一定是永远都看不到该灯的。
汽车保养完后保养提示灯还会亮吗?
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车辆自带的保养提示灯只是一种提醒工具,就像闹钟一样。你可以选择起床,或者继续懒睡,但如果你选择懒睡那么很可能你就要迟到了。
有的保养提示灯是需要专业解码工具进行清零,如果你在外面维修店进行保养而没有相匹配的解码工具,那有可能在你保养后车辆还是会有保养的提醒。
有的保养提示灯不用解码工具只用在仪表或者方向盘按键上操作即可复位。这种即使你没有进行保养也可以自己消除提醒,但最好是保养之后再进行消除。
多数的车辆保养提醒是固定里程的,例如5000公里,里程快到了,仪表就会提醒需要进行保养。有的则会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进行调整。
有些保养,例如:机油、刹车油、车辆检查等。这些设定的保养提醒,你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保养提示来进行保养。但如果是刹车片的保养提醒则需要注意了。因为刹车片有感应线,报警的时候就刹车片的厚度就已经不多,需要尽快更换。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你,如果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正,如果觉得有用不妨点赞转发一下哦,如果有其他买车用车问题,欢迎关注并私信我们,查看往期问答可获得更多用车小知识哦!
目前汽车还没智能到做完保养提示灯自己熄灭的份上,需要手动或解码器复位。另外如果发动机噪音过大(排除发动机外部附件噪音),可以用(以说明书为准)粘度级别高一级的机油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题主的问题涉及四个方面:
1.保养后提示灯是否还会亮?
2.保养完后保养提示灯是否会自动熄灭?
3.保养提示灯亮了是否就应该去保养?
4.用什么机油能改善发动机噪音?
前三个问题都与汽车保养提示灯相关的,为此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汽车保养提示灯。随着最近几年,行车电脑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与车辆相关的许多信息(行驶里程、日期时间、油耗、剩余燃油量、机油温度、发动机转速等)都会集成到行车电脑内,汽车保养提示作为行车电脑的一个小功能,系统会自动记录保养后的行驶里程和天数,当这一行驶里程或天数接近事先设定好的保养周期,行车电脑就会通过仪表台上的显示屏显示汽车保养提示信息,有的是文字提醒信息(如:距离下次保养还有XX公里/XX天),有的是通过警示灯表示出来。
没有搭载行车电脑的老款[_a***_],不具备保养提示功能,许多注重服务细节的维修厂或4S店在保养完成后,一般会在车内贴上一张小纸条,提示车主下次保养的里程或时间。也就是说保养提示灯的作用与以前的小纸条是一样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保养灯提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保养灯提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ocusedhomeinspection.com/post/14196.html